行业动态

55世纪中国各地的特色菜特色小吃有哪些呢?

  55世纪有玄学家说,必须吃早上9点以前的,因为它吸收了早起上班人员的朝气,吃了它能壮一天的士气。

  早点各地不同。上海人早点一般都是豆浆、油条,图省事的拿昨天的剩饭用开水一泡,名之曰“泡饭”,也是一顿。北京人早点爱吃豆汁、焦圈,郭德纲相声:大街上逮一人“咣叽”一脚踹倒在地上,按脖子灌一碗豆汁,爬起来就骂街的那是外地人,起来就问“有焦圈吗”?不用问,准北京人。那咱徐州人呢?还用说,包子辣汤啊!有一个笑话,说俩打柴的,憧憬皇帝的生活,一个说,皇帝准是用黄金做的斧头砍柴;另一个说,当皇帝了还用砍柴?那一个问,那皇帝整天干吗?这个说,皇帝呀,整天啥都不干,就在那吃包子喝辣汤。这笑话一听就知道,徐州人编的。

  包子到处都有,不稀奇,主要说说咱徐州的辣汤。好多人把“辣汤”和“饣它汤”分不清楚,上百度查查,居然说辣汤是彭祖发明的。其实彭祖发明的是“饣它汤”,古称雉羹,用麦仁和母鸡熬制而成,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徐州,喝了此汤,感觉味道不错,就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汤?厨师立马跪谢皇上赐名。于是,雉羹就改名叫“啥汤”了,又嫌“啥”字太平常,又生造了一个“饣它”字,仿佛这样才符合御赐的身份。这传说一听就是瞎编的,你想乾隆一北京人,怎么会问出徐州口音的“啥”字来?

  辣汤名头虽然不如“饣它汤”响,但滋味远甚,徐州大街小巷也多以辣汤为主,仍坚持卖“饣它汤”的,印象中有点名气的也就剩马市街和龙凤蒸饺两家了。辣汤是用大骨、鳝鱼丝、母鸡熬制2而成,再加上面筋、黑胡椒、姜、鸡蛋花等,看起来黑乎乎的,很没有卖相,但是喝起来却美味无比。据考证,辣汤的起源应该是在宋代。宋熙宁十年,黄河夺泗入淮,鳝随水泛滥,捕不胜捕。当时任徐州知府的苏轼率军民抗洪救灾,赋诗《河复》作以描述:“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这里的楚人即指徐州人,他们从黄河中捕鳝并辅以佐料煮汤,形成徐州辣汤的雏形。陕西也有辣汤,河南有胡辣汤,做法和徐州辣汤相似,还多了海带丝和豆腐皮,但总感觉没徐州的鲜,就因为少了鳝鱼丝。我喝过河南逍遥镇的胡辣汤,其在河南的江湖地位大约等于咱这的两来风,里面居然加了牛肉,简直是岂有此理!徐州有名的辣汤里不放鳝鱼丝的就一家,原在大同街口现在三中上岗的凌云楼饭庄,因鳝鱼形状如蛇,凌云楼是饭店,不能用,以鮥鱼代替,味道也很鲜。

  说起徐州辣汤,名气最响的自然是两来风,前几年因为一场官司,就更出名了。但也许是分店开得太多的缘故,其味道远不如以前,很对不起其如雷贯耳的名声。论起来,也就马市街路口的两来风精品店的辣汤还可以,但改造得太精品了点,少了点辣汤的野味。个人感觉最好喝的是公安局对面的老锅台,是那种正宗的老味,但包子实在很一般,我每次去都只要根油条,就为了喝那碗汤!原中枢街有一家郭氏辣汤相当好喝,蒸饺味道也不错,现在那一片拆迁,这家店不知搬哪里去了。下淀路铁路27宿舍有家李记一品香,味道和郭氏很像,难得的是包子和蒸饺也相当好吃,只是地点远了点,好多年没去了,不知店还在吗。老牌楼有家温州人开的早点铺,居然也卖辣汤,很好奇南方人做的辣汤是啥味道。去吃了一次。这家店的蒸饺是一绝,但那汤做的,没有鳝鱼丝不说,居然放的是白胡椒,就是碗放了胡椒粉的鸡汤!

  南方人也许真的不能理解辣汤的真味,有一次招待几个南京朋友,带去喝辣汤。黑乎乎的汤端上来,几个人立刻鼓起眼睛:这什么东西,跟涮拖把的水样,能喝吗?把鲜美的辣汤比作涮拖把的水,唉,暴殄天物啊!

  重要的是你不能只局限于旅游景点和高大上得饭店,街头巷尾才是一个城市美食得精华所在。

  这家小食店的主人今年65岁,是一位姓刘的女士,29年来她只卖11个菜品,每天人气爆满,它为什么这么火?

  1993年那年,我36岁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实在太穷了,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多挣点钱贴补家用,我就一个人推着一辆小车在增城出来摆摊,摆摊其实是很辛苦的,每天除了要准备这些要卖的东西,还要把那些东西搬上搬下,夏天很热冬天很冷,只要不下雨都要出去,10年如一日就这样不知不觉我坚持到了46岁,开了我人生中第一家小食店。

  2003年1月我的第一间小食店正式开业了,生意不好不坏,经常也会有老顾客赶过来吃,因为,我一直以来就坚持做这些小吃,原材料都是我亲自精挑细选采购,始终保持每种小食的味道不变,要变也是一定比原来更好吃。可是万万没想到,3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让店里的生意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我清楚的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店里每天只卖50元左右,房租都交不起,再后来因为疫情严重,就只好停止营业,直到6月底疫情结束才恢复了正常营业状态。值得庆幸的是房东给我直接减掉了疫情期间开业那段时间的租金,当地税务部门也给我减去了半年的税收。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小食店里的生意节节攀升,每天从早上6点多忙到晚上10点左右几乎都停不下来,为了减轻我的劳动强度,多一个帮手,我就招了一个店员。因为越来越多人知道我这家店的东西好吃,我们两个人也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丈夫也会经常来店里帮忙一起做。

  到了2013年房东要翻修整栋房子,我就在附近泰富广场那边重新找了一间店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装修,我的小食店再一次开业,比之前那家店面积稍稍大了一些,可能是我做的时间比较久吧!这家店的生意比之前那家更旺,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所以我就招了一个人在店里帮忙。

  开餐饮店本来就很累人,到2016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体力大不如以前,由于常年超负荷的劳动,身体也渐渐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一直在想干到今年底还要不要继续做?这件事在我心头纠结了好长时间,最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儿子能接手我就继续干,如果他不能接手,到年底我就把店转让出去不做了。儿子是学医的工作了好些年,工作也很稳定,快到年底的时候,那天我跟儿子谈了我的想法,然后让他好好考虑。最后我儿子放弃了他自己的专业跟我开始学习如何经营这家小食店,现在店里所有的菜品调味都是他自己操作(刘女士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

  你看到了吗?刘女士用手指向店名“又一间”接着说,因为那边的租金涨得太厉害了,我们累死累活没钱赚,2017我就从泰富广场搬到这里(增城某服装市场比较偏僻的拐角处)来给店取名为“又一间”,我没文化,起这个店名的想法也很简单,只是想告诉以前的客人,以前在泰富广场的那家店搬到这里来了所以叫“又一间”,荔城(增城区一个地名)也就这么大,这个位置虽然偏了一些,毕竟20多年来我一直做这种小食没有变,所以,很多学生和那些年轻的小妹都赶来吃,生意有不比那边差。

  从2020年开始疫情反复无常,店里的生意多少也受到了影响,只是影响不太大,在一个地方做久了再说20多年来我一直做11个菜品很多客人已经习惯这口味,只要一想到吃凉面,凉拌首先会选我这家店,而且价格也很亲民(每份9元,只有薯仔,大份12元,小份6元)。

  文和里在东汇城那边装修的时候,他们负责人找过我三次,给到很优惠的政策,希望我的小食店能入住他们的文和里,而且每次来都带好多水果(刘女士很难为情的表情),我和儿子商量过后都一一拒绝了,主要原因是我这么大年纪不想再折腾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文和里,地方太小,我现在粗加工的场所比小食店还要大。

  刘女士看着我说:你也经常过来吃,味道没什么变化吧?其实我告诉你,餐饮店要做好首先是原材料采购,我经常跟送面的商家讲,你是多少钱我不少你一分钱,要想长期合作就按照我的要求不能偷工减料,每天送到的面条我几乎都要亲自检查,合格不合格我用手一摸就知道,以前换过几家面条供货商,这原因我就不多讲了。现在酱料是由儿子负责制作,我还是会经常过来检查并且告诉他,要想做好生意品质是第一 。

  我们的薯仔一直用的是荷兰小薯仔制作,因为软糯香甜,深受学生和许多客人喜爱,经常还会有人开车过来打包带回家。因此很多时候就早早卖完了。曾经有一些土豆供货商跟我说比荷兰薯仔便宜给到我,都被我拒绝了,因为其它土豆做不出这个味道。

  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嫁人之后家里也一样穷,我没文化,可是我很爱学习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十多年前自从家里买了电视之后,即使再忙,每天早晨我都会打开电视看《中央新闻频道》《美食中国》《海峡两岸》这三档节目,一边看电视一边健身两不误。

  我没想过大富大贵,也没想过出人头地,小食店陪我一起走过了整整29年,这里面不仅有我的泪水和汗水,还有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某一天不来店里,我总会感觉缺了什么东西,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儿子成为了接班人,我希望他能将像我一样热爱这家小食店用心一直经营下去。

  写在最后:我们每一个人虽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刘女士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恰恰是这普通又平凡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她是一位性格倔强,坚韧,对事业的追求有执着态度的女人,与其说她开了29年小食店,还不如说她用29年谱写了一位小餐饮人的传奇人生,祝愿她余生幸福安康,同时也希望她儿子能将小食店继续传承下去。

Copyright © 2012-2023 55世纪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70163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