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55世纪“龙菜”的前世今生 深度开发黑龙江地方特色菜系的思考

  55世纪入冬以来,黑龙江冰雪旅游呈现现象级火热,黑龙江的锅包肉等名菜也成为天南海北游客的心头好。吃住行游购娱,在旅游六要素中,“吃”排在第一位,所以,对代表龙江饮食文化的“龙菜”进行深度开发、探索“龙菜”发展路径、推广“龙菜”、打造“龙菜”IP,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中国菜是由鲁菜、苏菜、川菜、粤菜四大菜系分化演绎而来。“龙菜”及“龙菜”系的产生推广,大的方面讲,是对鲁菜的一个深化发展和进一步探索的过程,是黑土地的好食材与传统菜系以及西餐在碰撞、演变、创新中,提炼出的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新特色、新操作、新菜品。探究其根源,“龙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产物。包括少数民族、外来迁移人口、外国文化影响以及新时期演绎创新因素等等。这种借鉴、交融和杂糅,形成了今天“龙菜”独特的、异彩纷呈的景象。

  “龙菜”之所以成为单独菜系,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我省的独特地理特点与自然禀赋决定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后劲,由此而产生的农副产品成为“龙菜”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龙菜”有可能发展为有独特魅力的祖国餐饮宝库中的重要菜系。三是随着“龙菜”推广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最终产业化的形成,“龙菜”有望拉动龙江产品、“黑土优品”等黑龙江农副产品的发展壮大,进而成为龙江产品的载体和名片。

  当前,社会对“龙菜”的总体印象是具有中低端、实惠、绿色、天然和环保等特点。我们应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龙菜”:一是民间菜,市场中流行广,锅包肉、哈尔滨红肠、黑木耳、油豆角、五常大米、黏豆包等都是代表。二是以山野味、奇珍为主的熊掌、松茸等价格昂贵的菜系。三是稀缺的,或者说比较稀缺的,有些食材已比较罕见。

  目前制约“龙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少影响全国的大的餐饮集团,区域性的也较少。二是缺少更多具有通融性的菜品和菜品系列,菜品全国流行且知名度高的只有锅包肉等为数不多的几道菜,熟食只有哈尔滨红肠等。特别是菜品在整体展示时,缺少其他菜系所展示出的通融性、宽容度、接纳点、时尚范、潮流样。三是缺少具有强大影响力、话语权的品评专业团队,国内知名网络平台上缺少推介东北菜、“龙菜”的网红、名人,美食家等,推广力度欠缺。四是缺少专门机构组织菜品研发、厨师培训,指导餐饮机构的基本运营和创新菜品的大力造势。五是综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缺少整合式发展的整体态势,发展路径不清晰。

  要用工业思维谋划“龙菜”发展,立意高远、追求卓越。我省是农业大省,正在向农业强省迈进。我省也是工业大省,是重型机械装备、能源、石油化工以及许多轻纺工业基地,既有工业文明的长期熏陶,也有大机械大农场等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龙菜”在发展中既要摒弃宏大的叙事,又要克服小农意识,要勇于开拓,用工业意识、工业思维,乃至人工智能思维去思考、谋划市场竞争,立足产品做产业、产业促事业,以产业、事业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综合施策推动“龙菜”发展。一是整合资源协同发力。由于东北饮食文化同根同源,有极大相似性,可以通过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弘扬区域饮食文化,共建美食之都,促进“龙菜”的繁荣。二是提高全民认知。全社会要有创新“龙菜”自觉,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龙菜”的推广和发展。三是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要建立职业培训机制,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培训和整合,提升从业人员耕耘“龙菜”的意愿和创作积极性。推进组织“龙菜”的推介、评比、表彰、节庆,并进行适当的补贴。

  鼓励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在菜品开发、推广营销、技术手段与设备、餐食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鼓励一线的厨师、烹饪家们多实践、多思考,在菜品乃至烹饪方式方法、炊具革新上有新作为。要对“龙菜”的创新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思考、谋划和考量,发挥计划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借鉴其他省(区、市)乃至国外的成功经验,最后达到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繁荣效果,包括宽容对待某些具有创新性和聚集性的市集,使得这种创新有一定的载体。通过“龙菜”拉动黑龙江本土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促进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系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文摘自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厅级干部“导学课堂”讲稿)

  在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的各族人民,创建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饮食文化,彰显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张力。赫哲族的全鱼宴、蒙古族的烤全羊和手把肉、朝鲜族的泡菜冷面等不仅满足了本族人的味蕾,也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人民的青睐。

  ——《黑龙江特色文化研究丨民族文化:粲然天成赓续中华文脉》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谷文双 汤洋 侯儒

  隆隆而至的中东铁路列车不仅将四方来客运抵哈尔滨,也载来了异域的风俗文化和特色美食。原本在西式餐饮中常见的面包、红肠、啤酒等,逐渐成为今日哈尔滨餐饮文化的标识。

  ——《黑龙江特色文化研究丨外来文化:中西合璧演绎风华万象》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张斐男 杨昕沫

Copyright © 2012-2023 55世纪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70163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