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品牌特色预制菜:拯救便利店的最后稻草55世纪

  55世纪李响失业了。从大专毕业后,朋友介绍,他去了一家便利店,离家不远,在他家小区的主街道上,位置相当不错。当时已经开始布店,同时招人,他顺利通过了试用。

  原因是这家店的老板自己不干了。为什么不干了?据老板说是距他的店铺不远,一连气儿开了三家便利店,“没生意了”。

  徐云经营着一家“7-Eleven”的便利店,今年以来,进店的客人没有比疫情管控时候多多少,甚至还不如那几年。算下来,这几个月里,每个月还要赔上几千块钱。

  徐云有些纠结:要是就这么开下去,这每个月倒赔几千块从哪儿赚回来?关店的话,加盟费又要不回来了……

  这是当下便利店生态的真实写照。方便快捷,价格适中、甚至时常有折扣,24小时营业……这样的业态适应了当下人们的需求;品牌经营,质量有保证,增加了人们对便利店的信任度;除去押金似的的加盟费,装修、布店、供货、补货、回收尾货等都有人提供,进入门槛不高让人们看到了它成为解决生计的一条路径……

  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便利店成为目前为止仍然热门的业态。不可避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红海”的样貌已经开始显现,“要不要加盟”便利店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毕马威合作发布的《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在过去的2022年,便利店依靠对附近消费流量的掌握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销售额达到3,834亿元,保持了显著的增长态势。

  但是,便利店单店的日均销售额在2019年达到5,297.00元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为4,792.00元。

  总体营业额增长,单店营业额下降,恰是当前便利店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整体扩张、单店日子难熬。扩张带来了销售额的增加,得利的品牌方;单店是由个人经营的,不但有其他连锁品牌的竞争,同一品牌下一个街区里扎堆儿开店,也是当下常见的现象,单店的经营遇到困境就自然而然了。

  当下,便利店的开设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一方面,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品牌所有方的设店考察流于形式,基本上是有地址就授权;另一方面,申请加盟的个人缺乏考察能力,自己有个门市店铺,便利店表面上走货快、流水多的业态属性,会让个人在选择时把加盟品牌连锁便利店作为首选。

  但是,与便利店系统内部成熟、流畅的数字化、大数据支持相比,在设店、开店方面,极度缺乏新技术的支撑。一个地址、一个门市,是否适合开便利店,周围住户的多与少、收入水平、平时人流状况……等等,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系统应用,也缺乏各类分析系统、模型的支持。

  一句话,在便利店设店、开店环节上,尽管有些品牌方有一些积累下来的考察、评估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几乎完全依靠经验和直觉,完全没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之类新技术的支撑。

  产生的后果就是只要有人提出开店申请,品牌方稍加考察就会授权。面对同行的竞争,这种考察也流于形式——反正加盟协议里写的很清楚,单店的损失是由加盟方承担的,品牌方的收益是稳定的。

  国内的便利店与这一业态相对发达的日本不同,国内便利店的功能相对集中,基本上是从“小卖部”到“小超市”,再到便利店,主要的功能就是商品销售。一些品牌连锁设有快餐、便当、早餐咖啡之类,也并非“独此一家”,可替代性很强。

  除此之外,一些便民生活的服务,国内的便利店是不提供的,虽然便利店获得的服务费很低,但在数量有保证的前提是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这些便民服务其实是增加便利店与周围居民的黏性、增加客流进而“引流”的重要渠道。

  一个生动的例子:国内连锁经营从业人员赴日本考察。日本同行带中国朋友实地考察便利店,指着一台终端机说,这台机器可以交水电费、电话费,还可以出演出票等等。让日本友人感到吃惊的是,中国同行告诉他这些事情在中国,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全部完成了。

  在中国,快递的发达程度已经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快递到家,更有生鲜之类的“半日达”、“小时达”。普通包裹也有快递柜、“驿站”之类专门的终端交付场景。

  而在日本,这些都是便利店提供的便民措施,相应的服务费由便利店收取。这意味着,国内便利店缺乏量大低值、却相对稳定的服务中间费的收入来源,也无法带来客源,几乎所有的便利店只能靠卖货生存。

  在国内便利店只剩下几乎完全依靠卖货获利的情况下,“便利”二字的内涵又揭示出便利店的商品不可能突出个性化、独特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常见、常用的商品。

  常见、常用的商品又依托于大品牌、著名商标之类“大IP”,因其安全可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便利店引进大品牌的商品,从经营的角度看就是同质化,因为大品牌是有数的、就那么几家,而同一单品品类下大品牌商品的差异是极小的,例如“矿物质水”,A品牌与B品牌是完全可以“平替”的。

  在这样状态下,便利店能够使出的竞争招式就荡然无存,除了降价、打折之外几乎别无他法。

  在考察了国内便利店的现状、揭示了便利店陷入困境的原因后,是不是已经宣告了便利店业态的不归路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数据上看,与便利店发达的欧美相比,特别是与最前沿的日本相比,无论是店铺数量、行业产值、利润率等来看,国内的便利店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当下在资本加持下,国内外品牌方不断开店、设店的根本原因。品牌方用“占地盘儿”的策略,占据消费者的浅层认知,固化品牌形象。

  从这个角度看,要给广大消费者留下心理印记,只有一条路可走——差异化,而这,也是当下便利店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的不二法门。

  以便利店最为成熟的日本为例。日本各个城市中便利店也可谓云集密布,而这些便利店也基本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把持的。各个品牌便利店之间,商品的差异性最高的能够达到80%,在“7-Eleven”店铺里买到的商品,在“LAWSON”便利店是绝对买不到的。

  国内的消费者也会有所感受:与国内的便利店、“小超市”所售商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Eleven”店里的多数商品,国内品牌的便利店是不可拿到货源的。这就是差异化的一个表现。

  “7-Eleven”提供的午餐便当,一度成为Z世代职场人的“私藏”,思思念念惦记着这一口儿。这也是一种差异化的表现。

  国内便利店要突破,必须祭出差异化的大旗,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巨大的消费人口、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便利店的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一个便利店品牌方,引入一个具体的预制食品,这个预制菜口味独特、色香味俱全、大厂出品……除去这家连锁便利店,别处根本就买不到。这样的产品出来,肯定会吸引顾客前来。久而久之养成了人们的固定印象,品牌效应就形成了,客流也引来了,销售额不怕上不去。

  以“呼和浩特烧麦”为例。目前为止,被当地人和游客极为称道的“呼和浩特烧麦”,依然缺乏驰名品牌,也没有走出内蒙古的地域。这对于呼和浩特的生产商、对于便利店品牌方都是巨大的利好。生产商借助品牌连锁便利店,形成稳定的流通渠道,还可借助品牌方的供应链迅速扩大市场;便利店品牌方借助独特的商品形成差异化,拓展客源、稳固客流,也为自己、为个人加盟方铺就一条光明大道。

  当前,便利店遇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期一样。困境之下,寻求突破也是势所必然。

  差异化是便利店经营的“葵花宝典”。当前形势下,国内便利店经营方与预制菜生产商联手,以品牌特色预制菜吸引客流、确立品牌效应,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路径。

  声明:封面图片来源:“搜索”搜索结果。如涉及使用不当请联系编者删除。

Copyright © 2012-2023 55世纪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70163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