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55世纪特色蔬菜范文10篇

  55世纪无公害蔬菜是无公害农产品中的主要种类之一,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蔬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蔬菜,其生产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2001年农业部提出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后迅速发展。生产包括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关键是生产过程的无公害化控制。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加之每一种蔬菜都应该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而这些技术仅限于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技术已经过时。因此,近期难以拿出较为理想的各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产品标准。

  开展无公害蔬菜技术推广的主要技术法规是技术规程。但目前的规程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一是有些措施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如农药安全间隔期对一些随时采收的蔬菜执行起来较困难。一方面要求间隔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像黄瓜还要间隔1~2d就得采收。二是一些具体生产操作环节没有涉及到或者不够细致,导致有时无法统一操作。特别是在品种问题上,生产上需要指出具体应用的品种名称,但标准中通常不让写出。这给生产者应用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他生产资料也有类似问题。三是规程中一些指标描述方法不通俗易懂,如用d代表天数,用min代表分钟,用h代表小时等。四是生产过程牵涉到许多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使得在指导无公害生产中,如何实现规程的要求还存在许多具体工作。

  目前了解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生产者所占比率非常低,甚至领导决策层也不知道最基本的要求。生产中常见规程得不到贯彻执行的现象。如无公害农产品要求基地选择时,距主干公路要在100m以外,而许多园区在建设时根本没有考虑这项要求,一些不该使用的农药仍然在使用等。

  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缺乏互相协调沟通,承上启下。造成无公害标准大量涌现,在技术科技含量上问题较多,甚至有错误。

  无公害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高,许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特别是近年来推广队伍受经费限制,到田间指导无公害生产的次数减少,生产中的难题不能及时解决,推广者自身的素质下降,适应不了生产的要求。

  技术推广手段相当落后,仅限于定期办几次讲课式的培训班、电视讲座和发放图书、报刊杂志、培训单页等。这些技术培训手段缺乏快速性、与生产密切结合性和及时科学性。交通手段、信息传递方式、现代多媒体教学基本上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要经过认证,获得证书。对土壤、水和大气监测这3项蔬菜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10-2002的规定。上游没有污染源,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疏松的壤土地块,避开厂矿、医院,无工业“三废”污染的远郊区及非地方病高发区。基地距主干公路线m以外,防止PAHS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对于现有蔬菜基地距主干公路100m以内的可以改种绿化树苗苗圃等。

  在农业防治上,处理土壤;增施农家肥;坚持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配方肥;利用农业生态模式;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种苗;改革栽培方式;强化田间管理技术。在物理防治上,设施防护;诱杀、驱避;高温消毒;应用高分子膜剂。在生物防治上,利用天敌、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激素等。在化学防治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优先选用粉尘剂和烟剂,尽可能少用水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雾化度高的药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选用高质量药械,杜绝跑、冒、滴、漏;在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适时对症用药防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产品;坚持按计量要求施药和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克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盲目加大施用计量和将同类药剂混合使用的倾向。

  [1]王柏林.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8(3):26-27.

  [2]徐晓丽,张翠玉,封春香,等.当前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102-103.

  论文摘要:高台特色蔬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高台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思路及对策。

  特色蔬菜是高台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高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台县地处河西中部黑河中游地区,境内海拔1260~3140m,属典型大陆性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全县辖6乡3镇,135个行政村,4.60万户,1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9万人,耕地面积21333.30k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县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快捷,适合特色蔬菜的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加工番茄、脱水蔬菜和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瓜菜、制种瓜菜等强势特色产业基地,种植特色瓜菜5940.50km2,占全县瓜菜总面积7532.50km2的78.90%,特色蔬菜总产量达到3.1439亿kg,总收入2.0978亿元,纯收入1.331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1026元。特色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对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现代设施农业平稳发展,目前形成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品牌西葫芦、强势辣椒及瓜果类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集成装备配套,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9259万元,实现纯收入6230万元,人均479元,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现代加工业争相崛起,以八家特菜加工企业和九家制种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赢产业链和订单农业迅速发展,带动农户种植加工型特色蔬菜3305.90km2、制种瓜菜799.20km2,联动效益日益强化,实现了企民联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三是市场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牵动作用明显,服务环境优越,信息快捷,互动性强,批发市场年集散量达到23.80万吨,零售市场年销售量达到10万吨,给农民群众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交易平台。四是蔬菜专业协会应用而生,全县20多个蔬菜加工、运销、种植协会,20多家运销组织,300多名从业经纪人和加工企业经营人员活跃在国内和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流通渠道顺畅,产品竞争力增强,特色蔬菜产销两旺。五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1处、2333km2的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区1个、千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点7个,西葫芦、辣椒干特色产品取得产品认证,菜篮子消费日益安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进展顺利。六是园艺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健全,上下、内外互动服务到位,培训和推广渠道畅通,引进推广和转化增值正常。

  2.2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3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2.4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5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3.1基本思路。坚持用市场和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特色蔬菜,按照安全环保、培植特色、提升效益、创新品牌的思路,依靠龙头企业调优种植结构,不断加快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提高特色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和龙企收入,实现富民兴企,兴企强县,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3.2.1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2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龙企和经营方的利益,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杜绝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联手和谐、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

  3.2.3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加快10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品牌和强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900km2的日光温室品牌西葫芦和强势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533km2的塑料大棚强势瓜果类为主的蔬菜基地,2867km2的黑河灌区无公害番茄基地(含2667km2的加工番茄基地),700km2的川区无公害西葫芦基地,667km2的沿山冷凉灌区无公害马铃薯洋葱基地,233km2的辣椒干生产基地,200km2的加工类甜椒、四季豆生产基地,并建成1867km2的制种瓜菜基地,加快特色蔬菜建设。

  3.2.4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5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紧围绕特菜基地培育和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2.6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重点种植温室精品西葫芦、强势辣椒和加工番茄、辣椒干、脱毒洋芋、制种瓜菜等品牌特色蔬菜。同时,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

  特色蔬菜是**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县地处河西中部黑河中游地区,境内海拔1260~3140m,属典型大陆性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全县辖6乡3镇,135个行政村,4.60万户,1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9万人,耕地面积21333.30k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县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快捷,适合特色蔬菜的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加工番茄、脱水蔬菜和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瓜菜、制种瓜菜等强势特色产业基地,种植特色瓜菜5940.50km2,占全县瓜菜总面积7532.50km2的78.90%,特色蔬菜总产量达到3.1439亿kg,总收入2.0978亿元,纯收入1.331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1026元。特色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对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现代设施农业平稳发展,目前形成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品牌西葫芦、强势辣椒及瓜果类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集成装备配套,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9259万元,实现纯收入6230万元,人均479元,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现代加工业争相崛起,以八家特菜加工企业和九家制种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赢产业链和订单农业迅速发展,带动农户种植加工型特色蔬菜3305.90km2、制种瓜菜799.20km2,联动效益日益强化,实现了企民联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三是市场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牵动作用明显,服务环境优越,信息快捷,互动性强,批发市场年集散量达到23.80万吨,零售市场年销售量达到10万吨,给农民群众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交易平台。四是蔬菜专业协会应用而生,全县20多个蔬菜加工、运销、种植协会,20多家运销组织,300多名从业经纪人和加工企业经营人员活跃在国内和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流通渠道顺畅,产品竞争力增强,特色蔬菜产销两旺。五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1处、2333km2的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区1个、千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点7个,西葫芦、辣椒干特色产品取得产品认证,菜篮子消费日益安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进展顺利。六是园艺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健全,上下、内外互动服务到位,培训和推广渠道畅通,引进推广和转化增值正常。

  2.2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3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2.4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5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3.1基本思路。坚持用市场和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特色蔬菜,按照安全环保、培植特色、提升效益、创新品牌的思路,依靠龙头企业调优种植结构,不断加快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提高特色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和龙企收入,实现富民兴企,兴企强县,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3.2.1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2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龙企和经营方的利益,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杜绝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联手和谐、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

  3.2.3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加快10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品牌和强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900km2的日光温室品牌西葫芦和强势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533km2的塑料大棚强势瓜果类为主的蔬菜基地,2867km2的黑河灌区无公害番茄基地(含2667km2的加工番茄基地),700km2的川区无公害西葫芦基地,667km2的沿山冷凉灌区无公害马铃薯洋葱基地,233km2的辣椒干生产基地,200km2的加工类甜椒、四季豆生产基地,并建成1867km2的制种瓜菜基地,加快特色蔬菜建设。

  3.2.4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5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紧围绕特菜基地培育和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2.6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重点种植温室精品西葫芦、强势辣椒和加工番茄、辣椒干、脱毒洋芋、制种瓜菜等品牌特色蔬菜。同时,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

  特色蔬菜是**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县地处河西中部黑河中游地区,境内海拔1260~3140m,属典型大陆性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全县辖6乡3镇,135个行政村,4.60万户,1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9万人,耕地面积21333.30k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县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快捷,适合特色蔬菜的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加工番茄、脱水蔬菜和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瓜菜、制种瓜菜等强势特色产业基地,种植特色瓜菜5940.50km2,占全县瓜菜总面积7532.50km2的78.90%,特色蔬菜总产量达到3.1439亿kg,总收入2.0978亿元,纯收入1.331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1026元。特色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对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现代设施农业平稳发展,目前形成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品牌西葫芦、强势辣椒及瓜果类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集成装备配套,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9259万元,实现纯收入6230万元,人均479元,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现代加工业争相崛起,以八家特菜加工企业和九家制种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赢产业链和订单农业迅速发展,带动农户种植加工型特色蔬菜3305.90km2、制种瓜菜799.20km2,联动效益日益强化,实现了企民联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三是市场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牵动作用明显,服务环境优越,信息快捷,互动性强,批发市场年集散量达到23.80万吨,零售市场年销售量达到10万吨,给农民群众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交易平台。四是蔬菜专业协会应用而生,全县20多个蔬菜加工、运销、种植协会,20多家运销组织,300多名从业经纪人和加工企业经营人员活跃在国内和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流通渠道顺畅,产品竞争力增强,特色蔬菜产销两旺。五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1处、2333km2的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区1个、千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点7个,西葫芦、辣椒干特色产品取得产品认证,菜篮子消费日益安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进展顺利。六是园艺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健全,上下、内外互动服务到位,培训和推广渠道畅通,引进推广和转化增值正常。

  2.2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3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2.4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5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3.1基本思路。坚持用市场和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特色蔬菜,按照安全环保、培植特色、提升效益、创新品牌的思路,依靠龙头企业调优种植结构,不断加快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提高特色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和龙企收入,实现富民兴企,兴企强县,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3.2.1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2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龙企和经营方的利益,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杜绝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联手和谐、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

  3.2.3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加快10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品牌和强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900km2的日光温室品牌西葫芦和强势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533km2的塑料大棚强势瓜果类为主的蔬菜基地,2867km2的黑河灌区无公害番茄基地(含2667km2的加工番茄基地),700km2的川区无公害西葫芦基地,667km2的沿山冷凉灌区无公害马铃薯洋葱基地,233km2的辣椒干生产基地,200km2的加工类甜椒、四季豆生产基地,并建成1867km2的制种瓜菜基地,加快特色蔬菜建设。

  3.2.4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5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紧围绕特菜基地培育和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2.6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重点种植温室精品西葫芦、强势辣椒和加工番茄、辣椒干、脱毒洋芋、制种瓜菜等品牌特色蔬菜。同时,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公务员之家

  论文摘要:针对临夏州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中存在的利用率低、阻碍栽培效益的提高等问题,建议广大菜农应适应市场要求,采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在临夏州迅猛发展,面积不断扩大,蔬菜供应总量不断提高。但生产中依然存在着日光温室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栽培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蔬菜茬口安排不当,秋冬茬和冬春茬栽培面积大,而深冬茬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温室蔬菜品种单一,农民在生产中受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缺乏市场信息;多数温室在夏季处于闲置状态,对光能、土地及设施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广大菜农适应市场要求,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越冬茬在l0月份播种或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1—5月份。栽培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茄子、厚皮甜瓜、香椿等。

  1.2秋延后茬在8月份播种或定植,元旦前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种植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菜豆、芹菜、甘蓝、生菜、筒篙和芫要等。

  1.3冬春茬即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6月底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4—6月份。种植品种同秋延后茬。

  1.4越夏茬即在日光温室内于夏季增种一茬蔬菜,一般6月底定植,9月下旬采收结束。种植的蔬菜为番茄、芹菜、佛手瓜以及生育期短的速生菜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花色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引进的蜜世界、状元、女神和伊丽莎白等厚皮甜瓜品种,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引进西芹等特种蔬菜的同时,还引进并推广了青花菜、大叶菠菜、黑田五寸胡萝卜和四季白菜等优良品种,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1温室配套技术主要是对温室结构的改良,如安装使用电动卷帘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喜温蔬菜深冬栽培技术通过改良温室结构,在夏秋季节进行喜温性蔬菜播种,深冬收获上市,蔬菜价格高,菜农的收益大幅度增长。

  3.3遮阳网覆盖越夏栽培技术许多蔬菜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不良,产量低,品质差,因而出现蔬菜供应的夏淡季。通过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防止雨水冲击,减轻病虫危害,保证夏季蔬菜供应。既充分利用了温室闲置期,延长了夏季蔬菜供应期,又增加了收益。

  3.4滴灌系统在温室内安装滴灌系统,进行膜下灌溉,既节水,省工,高产,又可降低温室内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使黄瓜混合病情指数降低18%,增产10%,番茄增产17%以上。

  3.5应用薄膜防水滴剂在有水滴的薄膜内侧涂抹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并有防病效果的防水滴剂(抗凝水剂)一灭滴灵,涂抹后,能消除水滴,改善光照条件。

  3.6施二氧化碳气肥主要采用燃放沼气法,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可提高温室内温度。蔬菜一般可增产20%~40%,且能提早上市,提高商品性,增强耐贮性。

  3.7秸秆反应堆技术示范结果表明,西红柿、黄瓜、甜椒等蔬菜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进行栽培,具有抗病、早熟、座果多、个大、着色快、肉质好、高产优质、不早衰等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d,收获期延长30~40d,增产50%以上。标准化操作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成本60%以上。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蔬菜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注册并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商标,逐渐成为提高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手段。

  4.1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的途径现阶段,农民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在实践中不太可行。申请商标注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以下几种途径:公务员之家

  4.1.1由特色农产品协会申请商标注册特色农产品协会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者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由该组织申请商标注册,由加人协会的成员或一定区域内的农民使用。

  4.1.2由县或乡镇一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申请商标注册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营者。

  4.1.3由产地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申请注册由其申请商标注册并使用于进人市场交易的特色农产品,既可吸引农民进人市场交易,又可刺激消费者购买。

  4.2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通过制定商标使用规则,规范特色农产品协会会员使用。或申请一般商标,通过签订商标许可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农户使用,然后由农民直接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并从中直接受益。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蔬菜业发展,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市政府确定在全市开展名牌蔬菜创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全市蔬菜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整合、提升蔬菜品牌。

  (二)任务目标:大力挖掘、培育名特优新蔬菜成为名牌蔬菜。年,全市12个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乡镇要率先创建各自的名牌蔬菜。其它蔬菜产地,要按照“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原则,创建自己的名牌蔬菜。全市每年争取认定10个以上具有示范性的市级名牌蔬菜。

  一是组织科研力量,整理开发优势蔬菜品种资源,使地方特色蔬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形成区域优势。

  二是与国内外知名蔬菜种子公司、农业科研及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引进营养型、保健型、功能型新品种蔬菜,形成品种优势。三是通过提升质量、扩大规模、品牌营销等措施,做大做强地方主产蔬菜。

  (二)实现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帮助农民协调解决蔬菜发展资金、土地调整、技术培训等问题,引导土地向企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无土栽培等农业高新技术,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特色与品牌共举,重点抓好设施蔬菜、特色蔬菜的规模扩张和“三品”蔬菜基地的发展。

  (三)提升蔬菜质量。各级农业执法部门每年要在蔬菜重点产区进行3次拉网式检查,净化农资市场,确保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安全。各级蔬菜主管部门要努力解决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问题,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管理等工作,健全产品检测体系。

  (四)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努力培大培强蔬菜市场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强蔬菜产品采后处理,做好保鲜运销,推进净菜包装标志上市和品牌化销售,提升蔬菜产品档次。

  (五)推进知名品牌创建。切实提高蔬菜商标意识,积极注册商标,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参与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创建活动,做好“三品”认证工作,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通过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展销等促销活动,提高蔬菜知名度和影响力。

  2、继续大力发展冬暖大棚、拱棚等设施蔬菜栽培,积极推动旧棚改造,进一步扩大优势、高效设施蔬菜规模。加大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是实行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二是严格考核激励。三是坚持做好技术指导服务。成立专门技术服务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做好新建大棚的技术服务工作。在大棚建设、蔬菜育苗、移植的关键生产环节,通过召开现场会、现场指导形式进行技术指导。

  3、以科技推广为重点,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村、科技带头户和农民辅导员。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良种工程”。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四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重点突出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土、节能“六节”节本增效新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

  4、继续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壮大。一是现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建更大的基地,引导更多的农民致富,还要扩展蔬菜企业,以及更多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或蔬菜种植协会,不断探索产业化发展新路子。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在培育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加强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用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引进更多有实力的省内外蔬菜产销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协会(大户)入驻蔬菜基地,开发蔬菜产业。

  5、加强工作机制创新,以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推动蔬菜产业上台阶。加强工作机制创新,重点突出抓好“二个服务、一个争取”,即:“二个服务”,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好产销搭桥服务,实现产销接轨;“一个争取”,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根据工作分工,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着“四大蔬菜基地”以及蔬菜建设工作。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科室、责任到人。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

  2、做好全年的蔬菜生产规划。搞好基地土地的规划,本着合理布局,适宜种植,既有经济效益又具有可观性的特点。并根据蔬菜生长周期确定好生产进度,严格落实监督制度,确保监督及时,指导有力。

  3、积极围绕特色蔬菜、设施蔬菜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认识发展特色蔬菜、设施蔬菜种植的优越性以及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近期,我办就全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针对这一现状,我办在充分研究探讨基础上,大胆谋化,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区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

  **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总播面8.92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建有温室580栋,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8等。

  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在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我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在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立足本区特色,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

  在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我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

  总播面8.92万亩,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建有温室580栋,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9等。

  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立足本区特色。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

  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基地规模大。20*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8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0余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部蔬菜种植面积的72%左右,其中日光温室占47%,其它设施占25%。蔬菜总产45亿公斤以上,总产值50亿元左右。形成了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有14个乡镇、548个村成为蔬菜生产专业乡镇和专业村,中国韭菜之乡、中国番茄之乡、中国洋香瓜之乡、中国胡萝卜之乡分别在文家街道、古城街道、田马镇、化龙镇。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仅蔬菜一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

  二是产业化水平高。*则是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形成了基地布局的区域化,建立了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了基地经营的集约化,使基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形成了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在建设产业基地上,充分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忌防顾此失彼而适得其反;*能不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以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了万友食品、圣海集团等多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落户,并引导这些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等农产品脱水、速冻、烘干,净菜包装、保鲜等精深加工。目前,该市以蔬菜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有上百种农副产品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蔬菜20多万吨。此外,*市还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或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发展订单种植、合同种植,逐步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一直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构筑起了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全市在8个乡镇建设了12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蔬菜经营公司500多家,蔬菜运销专业户、协会等中介组织1万多个,蔬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其中*蔬菜批发市场已累计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700多亩,年交易额30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蔬菜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同时,还大力开拓外埠市场,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蔬菜市场及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开展了无公害直供直销、连锁经营、配送业务,并先后在美国、圭亚那、俄罗斯等国建立了农产品基地,加快了全市设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三是园区建设水平高。*市在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开始就大力建设蔬菜示范园区,对*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政府又全力打造建设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菜博会地址)。该高科技示范园代表了蔬菜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建园五年内已先后向园区投入资金1.6亿元,初步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繁育种苗、培训技术、试验示范、农业观光、推广种植于一体、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多功能蔬菜产业化龙头科技园。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借助*国际蔬菜博览会,依托国内外科研推广单位以及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市政府每年都拿出5000余万元作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推广补助经费,主动联合科研部门打造全国蔬菜良种基地,积极引进各类国外蔬菜良种,实现外国品种国产化,平均3年左右更新换代一次,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先后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电动卷帘机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以及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推广了彩椒、樱桃番茄、无刺小黄瓜、洋香瓜等1000多个蔬菜优新品种。通过引进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同时全面落实无公害蔬菜技术规范,指导群众科学施肥用药,把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管理,切实保证了蔬菜质量。而且在全国聘请46名专家、教授作为蔬菜生产顾问(其中专家院士13位,每位专家每年2万元聘请费)。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蔬菜良种、工厂化育苗、农资等产业的发展。

  五是服务体系健全。*市专门成立了*市蔬菜局,每个乡镇抽调专业人员成立技术小分队,每天深入农户,从建大棚开始,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发展蔬菜所用的架、膜、肥、药、种等物资由县、乡(镇)两级指定部门负责调供。县建立了蔬菜研究所、科技推广中心,乡镇成立了科普学校和植物医院,发展民办科研机构31个,组建各种科技协会、研究会240多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网络。并且依托国家科技部在*建立了国家星火技术蔬菜行业培训中心、市属十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17处职业技术学校、21个乡镇科普学校、350个村级农民文化夜校等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和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受到了科技培训,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2门以上的蔬菜新技术。同时,还聘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与46家省以上科技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

  一是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善抓机遇置于万事之先,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深度、创新进取的力度和科学发展的速度。对照*的经验,审视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差距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解放思想的深度和推动发展的理念上。

  二是要敢于创新,为加快发展注入不懈动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敢于创新是保持先进、摆脱落后的最有效途径。*蔬菜博览会创办之初,许多人并不看好,甚至有的农业专家也认为不会走很远。但是,*的菜博会一届比一届效果好,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完善延伸蔬菜的产业价值链,从“吃经济”引伸出“看经济”,从种植“一般蔬菜”到展示“科技蔬菜”,从而使菜博会做到了常办常新。

  三是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同国内、国际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改变传统的、封闭“小农经济”模式。而*正是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进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市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数量已达126个,会员8万多人,辐射到了全市40%的村,约10万农户。

  对照与*设施农业的发展差距,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地规模小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从扩大面积入手,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条件,突出优势产业,大力建设特色规模生产基地,发展优势品种,研发现代设施技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突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设施菜、设施瓜、设施菌、设施果四大产业,优化四大产业的内部结构,设施蔬菜发展到42万亩,占总设施面积的比重达到70%,设施瓜发展到12万亩,占20%,设施果发展到3.6万亩,占6%;设施菌投料量4亿公斤,占地2.4万亩,占4%。

  二是建设特色基地。重点打造四大特色规模生产基地。在特色基地的发展上要学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特色农业路子,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专,充分挖掘设施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实现增值增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在特色基地优势区域布局上,以南部和西部设施农业特色基地为核心区域重点加以建设,实现南部设施的全覆盖,西北部设施加速提高覆盖率。东部和北部重点是以点带面,梯度发展。在设施栽培茬口上,要稳步发展我县早春茬、秋延茬、越冬茬和水旱轮作茬等特色,逐步向设施周年生产和设施长季节栽培方向发展。

  三是建设示范园区。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全县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园区,作为特色生产基地的起步区,同时集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于一体,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四是发展优势品种。针对我县设施栽培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强引进、试验、筛选、推广具有耐弱光、耐低温、耐高温、耐湿、抗病等特性、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同时,培育一批优势种子种苗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分区域规划建设2-5个集约化育苗基地,为全县生产提供优质种苗。

Copyright © 2012-2023 55世纪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7016348号-1